可行性:
貼近現今學生的網路文化的一環,題材有吸引力,能引起興趣。專案簡易好上手,操作不複雜,除了文字外,也透過影音的模式來進行說明與解析,以視覺、聽覺等感官經驗的刺激,來幫助使用者理解。
可行性:
貼近現今學生的網路文化的一環,題材有吸引力,能引起興趣。專案簡易好上手,操作不複雜,除了文字外,也透過影音的模式來進行說明與解析,以視覺、聽覺等感官經驗的刺激,來幫助使用者理解。
可能產生的優點:
題材較具趣味性,要傳遞的訊息一目了然,操作好上手,不複雜,一個人也可以獨自使用。
可能產生的缺點:
使用的模式可能稍嫌單調,並缺乏實質的互動性與即時性,材料的蒐集方面可能也稍嫌狹隘
重要性:
對於剛來台灣不久,對台灣文化與流行語言不太熟悉的新民二代學生,在校園生活中與同儕的互動交流尤為重要。若能掌握並熟悉梗圖、迷因這種所謂的青少年次文化,除了能夠更為認識台灣的網路文化外,並能藉此和同學同樂、建立實質有效的相處關係與連結,並與同儕拉近距離 。
創新性:
基於對新住民學童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的觀察與理解,我們認為或許可以把思考重心側重新二代的日常生活與校園內的同儕互動,以此為目標或依歸,發想我們教學媒體的主題、選材、解釋方法等。 於是,我們想到了如今蔚為流行的「梗圖」或「迷因」。
理由在於其儼然已成為 一種新一代之間彼此溝通、交流或分享生活的「語言」,從實質有效互動之建構的觀 點來看,此種「圖像語言」或許有機會能鬆動因中文產生的障礙。
●MAKAR創意發想:
1. 依梗圖類型進行分類(地理、社會、新聞、學科知識、電影、漫畫等等),並將其整理成冊。
2. 進入 AR前的操作說明書
3. 先以簡單的句子或詞彙,解釋該梗圖的意涵與其情境,以令使用者了解其中的趣味性(中英)
4. 用影片、音樂的形式,透過不同的感官經驗,來輔助使用者更理解梗圖 (AR)
將痛點變不痛:
我們如何讓他們能夠熟悉台灣的迷因文化。
對抗既定事實:
我們如何讓新二代,不會因為讀不懂迷因、梗圖,而感到不融入。
找出預期外的資源:
我們如何讓新二代身邊的同學能夠幫助他們看懂迷因或梗圖。
從形容詞下手:
我們如何讓些新二代學生不會顯得格格不入。
減去不好的部分:
我們如何讓新二代不會覺得梗圖、迷因晦澀難懂。
增加好的部份:
我們如何讓新二代更理解台灣網路文化,並理解迷因、梗圖的笑點與意涵。